中国古代素有“国史修实录”的传统,《大明实录》继承这一制度。每部实录以先帝驾崩为始修节点,依据宫廷档案、起居注、奏疏、地方呈报等一手资料撰写,初稿完成后需经皇帝审阅定稿,力求“事必征实,言必据信”。
《大明实录》以皇帝为中心,按时间顺序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至明熹宗朱由校共16朝的史事,涵盖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、外交等各个领域,是后人窥探大明王朝兴衰轨迹的重要窗口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《明实录》里的“那些事儿”~
《明实录》的焚毁与外传
由于《明实录》涉及明朝宫闹机密和皇帝隐私,所以明政府制定了“崇重秘书,恐防泄露”的制度,将实录藏诸禁中,秘不示人。并且规定,每一朝实录修成之后,都必须把草稿或底稿加以焚毁。
明代焚毁实录草稿还有专门的地点。明代黄景昉《国史唯疑》称:“《实录》成,……其副稿虑为人见,例焚之芭蕉园,在太液池东。官方的《明会典》明确写着负责焚毁实录底稿的人,是实录的总裁,并且还要在司礼监宦官的监督之下在內府烧毁。
展开剩余70%然而,明代后期对《明实录》实行的“崇重秘书,恐防泄漏”的制度开始松弛,诚如顾炎武所说“万历中,天子荡然无讳,于是《实录》稍稍传写流布”。
建文、景泰、崇祯三位皇帝有无专修?
明成祖朱棣深知“灭其朝必先去其史”,一再篡改《太祖实录》,想要消除朱允炆的影响并粉饰自己,为此,他削去建文年号,将建文元年至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。今天我们所看到的《太祖实录》实际上是经过了三次修纂。
天顺八年八月戊戌,宪宗皇帝决定为先父树碑立传,修纂《英宗实录》。在《英宗实录》的修纂过程中,史馆将景泰皇帝的历史编入一百八十七卷至二百七十三卷,以“废帝郕戾王附录”的名义,附于《英宗实录》的正统朝之后。
崇祯死后,明朝灭亡,其身后所修的实录及长编都是清人追纂,不复实录原意。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,崇祯实录已经不属于《明实录》之列。
所以今人所看到的《明实录》虽无建文帝、景泰帝、崇祯帝三朝实录之名,却也部分保留了三朝实录之事。
为何多了一朝实录?
明武宗死后无嗣,太后与大臣便迎立武宗之从弟世宗(即嘉靖)为帝,世宗继位后,硬将其身为偏藩的父亲兴献王追尊为献皇帝,视正宗。世宗在修《武宗实录》时大做文章,不仅把武宗的许多荒唐行径载入《实录》中,还织人拼凑修出一部《献皇帝实录》。
尽管世宗大张旗鼓地为其父修实录,但由于兴献王并未作过一天皇帝,他的实录没有什么价值,因而未能流传下来,成为《明实录》中唯一一部散佚的实录。
推荐进入
云南省图书馆进入方式
http://www.ynlib.cn/Category_108/Index.aspx
点击书同文古籍数据库(分两种方式打开)
https://guji.unihan.com.cn
发布于:北京市在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