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,我国的贸易顺差还没有达到万亿美元,但从今年目前的情况来看,突破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,几乎是板上钉钉,这是全球化发展到今天,从未有过的事情。
什么是常识?
今天我们看到我国生产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制成品,这似乎是常识。全球化越来越离不开我们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,但在过去,其实不是这样。
纵观全球化发展史,除了1950年代的美国制造业占了全球40%的历史峰值之外,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能够拥有如此大的体量。
当时的美国,在全球的份量显然是举足轻重的,用唯一的超级大国来形容,也毫不过分。
而日本制造业的巅峰则是在1990年左右,即便是当年的日本人均GDP超过美国,成为世界第一,其制造业占全球也仅仅只有20%左右。
今天,我国的制造业占比已经达到全球的三分之一,这是继美国之后又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,如果美国能够做到的话,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做到?
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,但今天的我们和当时的美国相比,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,那就是自身的消费能力。
1950年时,美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高达40%,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的占比,而当时美国的人均GDP已经来到了1582美元。
这个数字今天看起来很低,但当时我国的人均GDP才只有区区的30美元,全球的人均GDP也只有300美元。
换句话说,尽管当时的美国制造业占全球40%,但其消费能力依然非常恐怖,这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全球能否承受的问题。
今天,我们生产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制成品,但从消费端来看,我们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,甚至还不如隔壁的印度。
由于生产和消费没有达到某种平衡,今天我们看到的欧美在贸易问题上的发难,几乎都源自于此。
当全球不能承受的时候,“去风险化”、碎片化、东南亚的崛起,就都开始发生了。
贸易顺差,并不是一个很深奥的话题。本质上,它指的就是一个国家出口大于进口的情况,理论上贸易顺差越大的国家,越依赖全球化,其自身的消费能力,也相对更弱一些。
贸易顺差太大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呢?
答案其实也很简单。想象一下有两个村子,一开始大家都平安无事,各自生产和消费自己村子里的东西,但突然有一天,这两个村子决定要互相贸易,把各自的比较优势拿出来交易互利互惠。
假设村子A打猎更厉害,村子B种地更厉害,那么一开始可能相安无事;但如果村子A不仅仅开始打猎,还要不断学习村子B的种地技术时,随着两个村子不断贸易,村子A不仅啥都有,而且还更便宜。
长期来看,村子B里的普通消费者当然更舒服,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,但村子B里那些种地的人应该怎么办呢?可能就会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。
为了杜绝这一情况,村子B的管理者可能会提高关税,来保护本村子的产业。
全球化的贸易,本质上就是一百多个村子形成的。
我们如果只生产,而消费没有那么强的话,大量的商品出口到其他村子,久而久之,就会率先引起消费能力最强的村子的不满,因为这个村子自己的产业,已经难以生存了。
理解了这一点,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最近几年欧美在关税问题上的对华发难。当然,商品和贸易还只是一部分因素,随着比较优势的失灵,欧美更怕的是我国汽车、芯片的崛起,威胁到他们的比较优势,因此关税背后,还有着打压的因素在里面。
而对那些发展中国家来说,我国的中低端产业,本质上也会和他们形成竞争关系,短期来看,他们还会依赖我国庞大的供应链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竞争会越来越强。
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,我们越来越要强调消费的原因之一,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增长解决就业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我国的贸易顺差,降低对外依赖。
但实际情况如何呢?
数据显示,今年到目前为止,我国对世界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5000亿美元,和去年同期相比,已经增长了40%以上。
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,去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已经创下历史新高,而今年同期竟然还比去年增长了40%。
为什么今年的贸易顺差增长会如此迅速?
答案是国内的消费出现了一些问题。房地产带来的家庭财富缩水,资产负债表衰退,以及多年来对制造业的大额投资,都导致我国制造业生产的商品远远超过国内需求,出口成为唯一的选择。
根据凯投宏观的经济学家分析,我国在所有类别商品的全球市场份额都出现了大幅上升。
市场份额上升,就意味着无形之中的冲突。还记得前面提到的村子吗?当全球有一百多个这样的村子时,我国出口越多,就意味着其他村子自身产业生产的就越少,尤其是短期内当一个村子的消费不怎么变化的时候。
在特朗普和越南、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的对等关税谈判中,特朗普已经要求这些国家对我国商品征收更高关税,短期内这些国家依赖我国投资、供应链,还不太可能加征关税,但长期来看,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风险。
还有一些公司通过向美国出口来转运一些我国商品,如果不能通过谈判来大幅降低关税,东南亚和其他地区也会面临来自我国企业的竞争,而论竞争力,我国企业可能是全球最强的,尤其是在劳动力方面。
这里的问题在于,我国为什么要大幅投资制造业,甚至要生产那么多我们自己无法消耗的产能呢?
一方面在于,我国制造业本来就是优势,发展自己的相对优势,然后出口到全球是正常的市场行为;另一方面在于,建筑业曾在鼎盛时期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三分之一,现在随着房地产下行,我们也迫切需要新的增长点来拉动经济。
以汽车为例,今年我国的电动汽车产量增加了45%,如此庞大的产量靠自己显然无法完全消化,也没人会隔一两年就换一个车来开。
最终这也导致今年我国电动汽车的出口量飙升了64.6%。
而那些受到我国出口影响最大的国家,也许会面临本国制造业下滑的情况。
在德国,来自我国的商品在5月份出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%。在印度尼西亚,一些本土的服装厂也在关闭,理由是无法和我国服装竞争。印尼长丝纱线和纤维生产商协会主席德玛·吉塔·维拉瓦斯塔表示,2023年和2024年,印尼服装业一共有25万人失去工作。
哪怕是在巴西,本土的汽车制造商也在呼吁巴西对我国汽车发起反倾销调查。
全球能否承受来自我国商品的冲击,在今天来看,仍然是一个问题。而对那些已经遭受冲击的国家来说,通常只有两个选择,第一是什么都不做;第二就是加征关税,把商品阻挡在国门外。
以服装为例,一些业内人士称,我国生产的服装可以很贵,也可以很便宜;贵的服装基本上都是合规工厂,给国外大牌代工,完全不加班,加班就工资加倍,就连扫地阿姨都有健全的社保,因为代工厂背后都有欧美大牌企业的巡视组。
但除了合规工厂之外,还有大量的服装是几毛几块一件的库存服装。这两手下来,不管多么厉害的对手,几乎都无法和我们竞争。
制造业的优势在制造业,对全球贸易而言,过去遵循的人力成本的转移而转移。一开始是亚洲四小龙,随着他们本土的人力成本上涨,制造业又转移到了我国。
但今天的问题在于,随着自动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存在,我国制造业还会向外转移吗?似乎已经很难了,人力成本不再是问题,而迫使我国制造业迁移的,反而是关税。
这是另一个趋势。至于全球能否接受我国每年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,这恐怕也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。
这个问题的答案,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应该就会看到。
end.
在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